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文字報導

首頁 / 事事報 / 文字報導
::: :::
日期:2022-11-25

【記者郭玟欣綜合報導】「我看見幾位男子,像帶走我丈夫那樣帶走他,而我繼續在沒有他與他的音訊中等待。」一位女性的聲音從觀眾手機通話中傳來。由國家人權博物館主辦的系列劇場—《不易遺忘的聲音們》19日起出演首部作品《「他」與他》,透過帶領觀眾行走於青島東路周邊的不義遺址(註),並和身處白色恐怖時期的劇本人物通話,讓民眾在歷史和現代街景交錯間,探索白色恐怖之於當代臺灣人的意義。

註:指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人民權利受到威權體制迫害的發生地。據不義遺址資料庫,全台共計有37處不義遺址,其中台北就佔30處。

《「他」與他》於2021年「迎頭趕上藝術節」中首次登場,這次受國家人權博物館邀請,再次將劇場搬上街頭。運用互動軟體Chito,觀眾可透過手機與劇本人物通話,走訪電話中女子所述的場景。 圖/林子寧提供

此劇描述1950年代臺灣白色恐怖時期,一位女性為解救政治犯丈夫,面臨是否舉發他人以讓丈夫脫困的道德糾結。藉由劇場提供的應用軟體,觀眾將自行前往節目所示定點,抵達定點後,手機便會自動響起。「順著你來的方向,你有看到剛剛從路口走來的男性嗎?」融合參與者眼中的現代世界,結合電話中女子所述,故事一步步從成功中學、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華山車站、極樂殯儀館及最後的六張犁公墓展開,而這些地點,正是當時政治犯從被捕到送往刑場的輾轉歷程。

白色恐怖時期,成功中學校友與學生被逮捕數為北市中等學府之最。劇本《「他」與他》以此為原型,設定女子準備舉發的對象為成功中學的男教師。 圖/郭玟欣攝

對於《「他」與他》的劇本構思,創作者林子寧說明,第一個「他」意指劇中女子跟蹤的舉發對象,第二個他,則是被捕而下落不明的丈夫。她進一步解釋使用引號的用意,當女子在跟蹤舉發的對象時,目睹他於街上被捕,進而反思當初自己丈夫是否也因此被告發。劇本選擇女性、政治犯家屬及告發者的身分切入,起於林子寧認為三者都是較少被關注的視角,希望大眾能藉此觸及相對少見的觀點。談到當代許多街景早已變遷,例如臺灣警備總司令部軍法處看守所現已為大飯店,而華山車站也改為文創園區,她期望人們在過去和現代的街景差異間,想像當初政治犯們在這些地點經歷的迫害,進一步瞭解這段歷史。

雖然在街頭進行劇場面臨較多變數,但策展人張踖米認為,當人們親臨現場瞭解現今已不再是當初的威權時代,卻仍和曾經的政治犯身處同個空間,能夠因此產生連結。此外,街頭上的路人、警察或是攤販們,也像是臨演一般,讓觀眾有不同體驗。這次《不易遺忘的聲音們》走訪台北超過半數不義遺址,期待以聲音作為媒材,讓過去發生於這塊土地上的故事得以重現。擁有工程師背景的張踖米,也將自身開發的應用軟體用於此次展演,希望民眾漫遊於城市的過程中,藉由此軟體擁有獨自的觀賞空間。參與民眾黃苡晴說道,原以為有人員導覽,沒想到是以手機和劇中人物通話的方式進行,讓他覺得新奇又獨特。

《「他」與他》從捷運善導寺站五號出口開始,引領觀眾於青島東路周邊回溯白恐歷史。系列劇場《不易遺忘的聲音們》也將陸續推出《這裡沒有故事》、《彼方的嘆息》及《我的哥哥叫徐慶蘭》等作品,持續至下月10日。 圖/郭玟欣攝

《「他」與他》落幕於六張犁公墓,通話的最後,女子唱出林子寧所作《荒山蔓草》一曲,歌詞講述政治犯們雖已消逝,但故事猶存於人們記憶之中。談及白色恐怖的歷史可能不為大眾所知,張踖米希望藉由系列劇場《不易遺忘的聲音們》,讓當代台灣人民重新認識這片土地,和土地上發生的故事。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