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文字報導

首頁 / 事事報 / 文字報導
::: :::
日期:2022-11-25

【記者蔡愷恆綜合報導】衛生福利部心理健康司司長諶立中,15日在兒童權利公約國際審查會議上指稱,近年台灣兒少自殺率提升可能與高樓建築增加有關。此言一出,衛福部立即遭外界抨擊未完全了解兒少自殺主因,習慣把精神困擾、自殺事件都歸因到個人。專家團體再度呼籲,應從源頭解決問題,留意造成孩子情緒困擾的因素。

自殺背後往往是諸多原因所導致的結果,主要分為遠端因子及近端因子。前者包含遺傳、性格、早期創傷經驗等,後者涵蓋模仿效應、致命工具取得性、身心科疾病、心理社會因素以及身體疾病等。 圖/蔡愷恆攝

根據衛福部2021年死因統計結果分析,0至24歲人口因蓄意自我傷害死亡率比十年前成長1.8倍。對此現象,長期關心兒少權利的人本教育文教基金會說明,其根本原因應為校園內的高壓管理制度,及升學課業壓力,並非僅有衛福部所稱,致命工具取得的問題。經常與青少年接觸的社工師吳健瑋則認為,導致青少年自殺率提升的主因,為現代社會加諸於孩子的價值觀和課業表現要求等。他也觀察到青少年感到憂鬱、產生輕生念頭的原因往往是複雜且綜合的,並非一般大眾所認為的單一因素。臺灣憂鬱症防治協會則點出,在千禧年後出生的孩子因在網路世代中成長,除了容易迷失於網路中外,自殺等負面訊息也經常滲透至網路中,恐引起他們效仿。

對於正確解決孩子情緒問題,專家提出眾多方法。吳健瑋建議,家長切莫被青少年提出的自殺念頭嚇到,應優先傾聽他們想輕生的原因,並嘗試理解他們的情緒,再一起找出可行的解決方式,而非迴避話題或是禁止談孩子談論。台灣自殺防治協會理事長李明濱表示,現有的自殺防治策略包含提早察覺並提高通報率、加強校園心輔系統與醫院間的連接管道,以及向大眾宣導如何面對並處理負面情緒。人本基金會則建議,政府應針對每個兒少自殺事件做出死因回溯調查研究,以認知兒少自殺的環境及結構性問題,加深了解並解決壓力來源。  

吳健瑋實際接觸到的案例中,有自殺行為和自殺意念者最常使用的方式確實是跳樓,然而他認為自殺的方式並不能說明青少年自殺的原因。 圖/蔡愷恆攝

青少年面對負面情緒時,同儕陪伴也是重要的解方之一。國立師範大學歷史學系的李芯頡分享,曾遇過朋友產生輕生念頭,當時他用陪伴來緩解朋友焦慮,以及給予擁抱讓他情緒逐漸和緩下來。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陳禹蓁則建議,當朋友遇到此狀況時最好請求專業協助,「除了聽他們(朋友)說說,也會看有沒有什麼就醫管道,和嘗試向他身邊的人求助,或請其他朋友多關心他。」

談及家長面對孩子承受心理壓力時的應對措施,具社工背景的家長許美僟認為,陪伴與傾聽對穩定孩子情緒最為重要。她特別強調家長的陪伴功能,不過這需要長期與孩子建立信任連結,否則無法順暢溝通。 圖/蔡愷恆攝

現今已有多種管道讓孩子可以傾訴自己的想法,也有團體呼籲校方發展更多元的方式提升學生使用輔導機制的機會。吳健瑋表示,學校輔導老師與輔導諮商中心的專業人員,都很願意傾聽學生的心聲,他也希望能透過教育,讓青少年們都具備關心自己和他人的能力,成為彼此的「自殺守門人」。兒福聯盟也期望未來透過增聘校園專輔人力,以及提供多元心理輔導的管道,例如線上諮商、社區服務網絡與心理健康中心等,讓學生在疫情期間或是住家附近皆可獲得諮商機會。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