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郭宇璇台北報導】參與觀眾化身大家庭的一員,跟著「頭家」穿梭在剝皮寮歷史街區中,為了即將到來的「艋舺大拜拜」做準備。由PHi表演工作室帶來的沉浸式劇場〈夜巡預備備!〉,於11月21日及22日,共舉辦四場時長約一小時的演出。〈夜巡預備備!〉以艋舺大拜拜之前的繁瑣準備為主題,讓觀眾更加認識萬華的信仰文化。
此展演為2020《城西生活節》的活動之一,今年《城西生活節》以萬華的常民生活為主軸,探索在地文化並結合信仰元素,透過展覽、表演、工作坊及走讀等多元形式呈現。剝皮寮歷史街區副理張璟鴻表示,《城西生活節》舉辦時間恰逢艋舺大拜拜,「這個時間點是最熱鬧的,比過年還熱鬧。」為祝賀艋舺青山王聖誕,艋舺大拜拜於每年農曆10月20日至23日舉行,演出名稱中的「夜巡」,則是艋舺青山王為驅邪除穢的深夜出巡活動。
〈夜巡預備備!〉表演中,演出扮仙戲(扮成神仙為神明祝壽)的橋段,圖右為被邀請上台參與的觀眾。 圖/台北市文化基金會 剝皮寮歷史街區西側營運組 提供
不同於觀眾只能坐在台下欣賞的演出形式,〈夜巡預備備!〉將整個剝皮寮歷史街區作為舞台,觀眾也不只是旁觀者,而是參與表演的一員。觀眾飾演主角「頭家」的親戚,演員不時會與其對話和互動,如在「扮仙戲」橋段時,也會邀請觀眾扮演為神明祝壽的仙童。〈夜巡預備備!〉透過劇情帶出信仰文化的介紹,PHi表演工作室演員顏良珮說明:「有些東西會跟你的既定印象吻合、或不吻合,但他們背後都有自己的生命故事和脈絡。」
除了介紹信仰文化之外,〈夜巡預備備!〉中也透過一場母女吵架的橋段,呈現不同世代對廟會活動的相異看法,如女兒質疑深夜放鞭炮會影響他人睡眠,媽媽則認為不遵循傳統便不夠虔誠。PHi表演工作室演員吳宗恩表示,他們刻意於表演中加入多方立場,提供觀眾反思機會。觀眾陳亮孜也對此片段印象深刻,他思索,傳統宗教習俗在當代的衝突調適方式,「可能就是大家各退一步吧。」
〈夜巡預備備!〉表演結束後,觀眾將祝福小卡貼在壽桃塔上,由PHi表演工作室送去艋舺青山宮。 圖/郭宇璇攝
〈夜巡預備備!〉的情節相當生活化,張璟鴻說明,《城西生活節》呈現的文化皆是由生活中的細節累積而成,因此,他盼望《城西生活節》能回歸生活的質樸。此外,他說:「我們不是告訴大家說一定要來大拜拜。」即便在今年的《城西生活節》中,大部分內容都與信仰文化相關,他也補充,更重要的是希望觀眾能看見,萬華人在家庭及生活中如何實踐信仰,並從生活脈絡中得到啟發。
2020《城西生活節》特展主題為〈千變萬華〉,圖為展覽入口處。 圖/郭宇璇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