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林鈺喬台北報導】明亮的光線透過玻璃窗照進展場,人們平時難以向外人展露的脆弱面,在這個插畫展中總算得以見到陽光。台灣插畫家陳庭安於5日至19日,在松山文創園區舉行首次創作個展《躲藏的靈魂不曾離開》,藉由童趣且繽紛的筆觸捕捉人們深藏於心的負面情緒,期望帶給觀眾共鳴與慰藉。
窗邊的大幅畫作皆是平面繪畫結合刺繡的作品。陳庭安表示,這是他今年做的新嘗試,雖然費工,但能有這樣的挑戰也很開心。圖/林鈺喬攝
談起展覽理念,陳庭安表示自己是受到赫曼.赫賽的小說《德米安:徬徨少年時》裡的文字所觸動:「這些裂痕最終會彌合、痊癒、被遺忘,然而在心中最私密的角落,它依然在生長、流血。」他坦言,即便在歷經時間後創傷可能會被淡忘,可是脆弱感依然會留在心中。因此,陳庭安才想要藉由描繪人們內心深處的脆弱,讓觀眾覺得自己並不孤單,「觀眾如果可以感受到有人陪伴在他身邊的話,這個展覽就已經足夠了。」
插畫展在西向製菸工廠的男澡堂舉辦,因此陳庭安特地將《沈浸》一作中泡在浴缸的人物製作成裝置藝術,將展覽融入歷史古蹟。圖/林鈺喬攝
此次展出的作品中,有一部分靈感是來自陳庭安在疫情期間感受到的孤獨與不安。他將網路社交比擬成透過萬花筒窺看他人,對方表面上絢爛多彩,背後卻可能隱藏著複雜的面向,「你永遠不知道你面對的到底是什麼樣的人。」
對於社交形式改變所帶來的不確定感,藝術治療師簡邑安表示,疫情打破了人們的生活結構,社交變得單一,生活模式面臨巨大改變。原先寄託的重心無處安放,很自然就會帶來不安。不過簡邑安也強調,「重要的是我到底該從那段時間學到什麼?」新的生命形態並不一定是負面的,而是一個開放的狀態。
《萬花筒》系列的四張作品為一組連續性的畫面,陳庭安將電腦螢幕想像成萬花筒的鏡頭,以童趣的風格描繪疫情期間透過網路與人社交的場景。圖/陳庭安提供
面對生活中不安定的情緒,藝術創作可以作為紓解壓力的其中一個管道。陳庭安談及自己不太擅長透過言語表達情感,因此創作成為了讓他向外界傳達真實想法的媒介,「我可以慢慢、慢慢地去緩解我自己的壓力,一些平常難過的時刻,都可以在創作中撐下去。」簡邑安則補充,藝術治療著重於把感受畫下來的過程,而不只是結果。他建議大家若要透過藝術來釋放壓力,可以試著拿起一支筆,當作是在玩,什麼畫法好玩就做做看。
民眾駐足在畫作前,端詳熟悉的捷運場景。畫中描繪一個學業壓力太大的學生在捷運上睡著,手機裡流淌出的社群軟體是他為數不多的宣洩管道。圖/林鈺喬攝
看著畫作中所傳遞出的壓抑情緒,觀眾紛紛聯想起自己的生命經驗。「畫中上班族有點爆炸又崩潰的樣子,真的呈現出我工作壓力大時的狀態。」民眾李小姐(化名)會心一笑地說。民眾張小姐(化名)則發現要用心去看,才會察覺彩色繡線底下隱藏著人影,「當我看見那個隱藏的人物的時候,其實就是自己躲在家裡的感覺。」這讓他想起平時經歷繁重的工作之後,想要留空間給自己喘息的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