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彥蓉連線報導】教育及文化委員會10月17日於立法院舉行「過曝世代、手機成癮與校園學習」公聽會,針對學生手機成癮問題展開討論。會上研議對學生的行動載具制定管理規範,以減少手機成癮對學生專注力與負面情緒的影響,促進正向的的數位使用習慣。
17日立法院教育與文化委員會召開手機成癮公聽會,研議是否該對手機在校園的使用制定規範以及資訊素養教育及心理輔導。圖/陳彥蓉攝
隨著「人手一機」的景象在台灣變得隨處可見,手機在校園的使用也越來越普及。然而,學生也經常因電子產品而分心,導致在課堂上違規使用的狀況數不勝數。國立新竹女子高級中學教師楊雅竣說:「你看哪一個老師還沒抓過學生違規使用手機。」而面對沒收,學生依然有其應對方式。國立政治大學會計系學生杜汶卿提到,曾經有看過同學帶另一支手機,當作沒收後的備案。
手機已經和學生生活緊密連結,聯絡同儕家人和查詢課程資料都是常見的用途。圖/陳彥蓉攝
不過,若要在校園制定使用規範,仍有一些疑慮。作為現代人最常使用的搜尋工具,手機是輔助學生學習的重要媒介。政大統計學系學生蘇南卓瑪說:「(手機)可以幫助我快速查詢資料,比翻書快很多。」而老師要下達作業指令,也都是透過網路平台。除此之外,手機也是學生之間傳遞重要訊息的載具。高雄市立高雄女子高級中學的學生陳姵蓁認為傳班群訊息、查詢課外資料,或是社團成員溝通,都因此變得更方便。
手機也是課間互動的得力工具,許多老師會透過網路平台出作業,學生也能透過手機上傳資料。圖/陳彥蓉攝
因此,關於手機是否該在校園受到管制,各方仍持不同看法。政大財政學系學生陳毓婷認為,這和教育部推動的數位學習有所違背。國立彰化女子高級中學教師黃淑玫則覺得,校園若有明確的規範,將有利管理課堂秩序,「老師在管教的時候,會更加有力。」另外,蘇南卓瑪也提到,若校方能夠開設幫助學生尋找興趣的課程,或許能減少想要滑手機的空虛感。
當電子產品與校園生活息息相關,想要遏止成癮,便需要考量沒收手機以外的選項。政大身心健康中心的心理諮商師李清茵提到,環境因素至關重要,除了保持學習環境的單純乾淨外,對手機使用的相關教育也是一大關鍵,「你說沒收手機,我覺得不如教他們怎樣好好善用。」而親子網路沉迷教養領域的諮商心理師張誌閔則認為,家庭間的數位連結也很重要,當家長參與子女使用網路和手機,可以把關孩子的媒體識讀,進而改善對手機的沉迷。
另外,李清茵也點出,對於手機的使用,最重要的是學習如何讓它成為能夠助力,而非被手機操控。楊雅俊則認為,手機無法取代老師,現在能做的是去思考如何讓它優化教學,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關於校園手機的使用,公聽會除了研議相關規範,也提到加強相關數位宣導。手機已經和一般人的生活連接至深,比起完全從生活根除,深耕三C教育對孩子來說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