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筱雯連線報導】在敞亮的空間裡,放著台語歌伴隨小朋友們的歡聲笑語,為新竹241藝術空間多了一份新意。10月27日,新竹241藝術空間舉辦「學學黃土水-做伙來看《水牛群像》」兒童美感教育活動。講師透過全台語教學,與6到15歲的孩童討論黃土水的作品,並鼓勵他們以台語表達想法,期望台語能夠融入孩童的日常生活中。
投影片中是一位奶奶畫的水牛,伴隨著以全台語訪問奶奶的音檔。孩童們練習聽台語的同時,也在努力發想接下來要畫的水牛。圖/陳筱雯攝
現場孩童們熱絡地討論,想像著《水牛群像》中幼童與水牛的互動,並以台語表演。談起活動理念,活動講師創啥貨藝術教室負責人黃楚翔憂心地說,「比起語言的消逝,更多的是台灣人對本土語言感情的消逝。」因此他希望能藉由活動培養孩童對於本土語言的感情,而不僅視其為學校的一門課程。
孩童上台想像《水牛群像》角色間的對話,並發揮想像力練習用台語表達。圖/陳筱雯攝
目前,台灣本土語言教育已擴大到國高中階段。但長期研究台灣語文與族群認同的國立中山大學中國文學系副教授蘇凰蘭提醒,這也顯示本土語言的流失,使得政府需從教育端開始挽救。蘇凰蘭說明,現今的制度還有許多可改進之處。例如上課時間不足、易被借課、專業師資不足、傳統教學無法激起學生興趣,以及本土語言相較強勢語言缺乏實用性等問題。
在推廣本土教育時,如何將本土語言融入藝術也是教師面臨的難題之一。黃楚翔強調,「本土語言和藝術要生活化,不要讓人們覺得很遙遠。」而蘇凰蘭也說,「要讓本土語言成為生活使用的工具。」當本土語言成為生活的一部份時,才能停止它的流失。
孩童利用課程中對水牛的想像,繪製屬於自己的水牛群像,結合課程所學。圖/陳筱雯攝
此外,蘇凰蘭也點出,現今許多學生和老師缺乏本土語言意識,成為另一項挑戰。他解釋,「語言意識,就是讓學生知道語言本身是重要的,並對它產生認同。」而缺乏語言意識也是本土語言教育政策不斷推行,成效卻依然不彰的原因。蘇凰蘭認為,融入語言意識到課程中,才能從根本解決問題,使各個語言都能在台灣社會中平等相處。
在這次的課程,不僅孩童沉浸在歡樂的環境中學習台語,家長們也認同本土語言教育的重要性。廖小姐(化名)提到要讓小朋友多熟悉台語,「不然學校都是用國語上課,只有台語課才會上到台語。」辛小姐(化名)則說,「黃土水是台灣人,他在創作時也說台語,既然我們要了解他,就應該要用台灣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