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陳彥蓉連線報導】「大家看鏡頭喔!」攝影師說完便按下相機快門。「喀擦」一聲,伴隨數次閃爍,一家人的歡笑就此定格。《笑一個喀擦全家福-拍攝體驗活動》在21日於桃園龜山眷村故事館舉行,由館方和在地經營數十年的國光照相館攜手,讓民眾體驗全家福拍攝,除了重現過往的眷村時光,也捕捉年輕家庭的溫馨瞬間。
為響應這次活動的主題,父母讓孩子穿著空軍的制服進行全家福的拍攝,替活動增添不少樂趣。圖/陳彥蓉攝
活動緣起於一名眷村奶奶在國光照相館沖洗舊底片時,得知相片是由照相館前老闆拍攝。這次「巧遇」讓老闆和龜山眷村故事館志工展開發想,進而促成全家福的拍攝體驗。「他們家(國光照相館)幫眷村拍了很多全家福,剛好我們館藏文史資料也有很多全家福,於是這就變成我們活動的源起。」眷村故事館的館員宋宛霖笑著說。
活動當天,載滿光陰痕跡的軍綠皮箱前,參與家庭排成一列,隊伍中的父母們邊哄孩子邊整理彼此的儀容,靜靜地等待拍攝。在吵雜的嘻鬧聲中,一家人在藤椅上對鏡頭露出微笑。快門按下的瞬間,時間彷彿在閃光燈的掩護下,「喀擦」一聲偷偷溜回過去只有底片相機的眷村年代。
故事館裡陳列了許多來自眷村的生活照,相片裡新人和孩童的青澀模樣,和陳舊的木質相框形成對比。圖/陳彥蓉攝
「那個年代生活很困苦啊!」眷村一代吳台鳳不禁感慨兒時。稍顯怕生的她,提及往日歲月便滔滔不絕。她表示,當時多數居民家境不優渥,拍照花費也較高,因此全家福在人們心中是珍貴的存在。中研院社會研究院兼任研究員,也是外省二代的張茂桂教授解釋,由於眷村是新村,因此共同的情感連結對凝聚社區尤為重要。國光照相館老闆李豪源則分享,和非眷村居民不同,相聚的不易讓眷村人更珍視相處的時間。
註:新村是相對於自然村的概念,通常是人為聚落,且住戶大多不具血緣和地緣關係。
吳台鳳熱心地介紹自己先生拍的照片,在鏡子前的照片是她在結婚後拍的。圖/陳彥蓉攝
溫情封印在斑駁的牆上,無數張黑白照片是軍官家庭難得團聚的證明。宋宛霖進一步說明,當時村裡的爸爸爺爺幾乎都待在軍營,很少回家。因此每逢春節,照相館外總是大排長龍。照相館老闆娘劉春杏回憶,當時客人多到需要請人幫忙沖洗底片,「那時候就沒有所謂的休假,但現在很多照相館都收掉了。」劉春杏一邊感嘆,一邊指向街上所剩無幾的相館。
現代人大多使用手機拍攝,且拍照留念的形式也不拘泥於全家福,與以往的習慣有不小的差距。圖/陳彥蓉攝
手機逐漸取代相機,全家福也隨著磚牆上的抗戰標語褪色,淡出居民的生活。此外,人們對照相的重視降低,也是全家福式微的原因。不過,現在已經有年輕人再度找回全家福的價值。民眾王志業期盼,趁著母親還健在,趕快留下一家人的合影,「孩子可以紀念說:『我有跟阿嬤和爸媽一起拍過照。』」他說。宋宛霖也表示,經過這次的拍攝體驗,民眾也用不同的角度,重新思考家人間的留念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