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文字報導

首頁 / 事事報 / 文字報導
::: :::
日期:2024-12-27

【記者郭謹萱台北報導】表演開場,一位全身包裹防護衣的舞者緩步走入視野,手中噴槍啟動的瞬間,白霧迅速吞噬了舞台,將觀眾拉入無人知曉的孤獨死現場。21日至22日,艸雨田舞蹈劇場年度製作《遺屋》在台北萬座曉劇場登場,這是台灣首部以舞蹈劇場形式探討「孤獨死」的作品。融合當代舞蹈與戲劇文本,為觀眾提供重新思考孤獨死現象的視角。
 

以「接不住的墜落」為副標題,《遺屋》從弱勢者的生活困境、遺屋中遺留的寵物、特殊現場清理,到社會福利政策等多重視角切入,探問「人」為何在聯繫如此便捷的當代社會中,反而彼此失聯。圖/郭謹萱攝

「說不清楚的時候,就用身體表達。」編舞家鄭伊雯說道。他將那些避而不談的議題,以舞者的肢體語言大膽呈現,直面孤獨死背後的沉默現實。在表演最後一個段落中,舞台重現遺屋內的景象——壞掉的電風扇發出斷斷續續的噪音,牆上的日曆紙無聲飄落。舞者用柔韌而富有張力的肢體動作,具象化狹窄、腐爛與窒息的氛圍。鄭伊雯雙手比劃出空間的壓迫感,「我們用身體放大心理狀態與感受。」他的語調堅定,期盼能引發觀眾的共感。
 

台灣啤酒箱成為表演中的關鍵道具,靈活運用於舞台呈現,象徵弱勢群體所面臨的困境與掙扎。圖/郭謹萱攝

隨著台灣邁入超高齡社會,孤獨死已成為無法忽視的議題。國家發展委員會推估,2025年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突破20%,全台獨居戶數高達35%。高齡化與少子化的現象,讓居住環境不友善與孤獨死問題日益凸顯。然而,台灣對於獨居死亡卻尚未有完善的政策與法規支持。《遺屋》的創作靈感正源於這樣的現實缺口,駐團導演劉唐成與編舞家鄭伊雯希望藉由這部作品,引發更多思考。「這一塊是被忽略掉的,」鄭伊雯表示,「所以我們覺得要把事情攤開來,讓更多人看見。」

 
「台灣是一個沒有孤獨死的社會。」特殊清理業者盧拉拉(本名盧致宏)指出,目前台灣缺乏獨居死亡的統計數據,因而難以被視為需要解決的社會問題。圖/郭謹萱攝

但目前,各界對於「孤獨死」缺乏準確定義。《衛報》曾報導,日本官方將「孤獨死」定義為「一個人在無人照顧的情況下死亡,且屍體經過一段時間才被發現」。然而,盧拉拉強調,問題的核心並非死亡到被發現的時間,而是當事人被社會孤立的事實。他指出,應該關注的是,這些人在生前是否能與他人建立聯繫,並維持相互支持與照顧的關係。 

「我們的工作是善後者。」看盡孤獨死現場的盧拉拉認為,正是社會結構有問題,才需要遺物整理工作存在。以他的工作經驗觀察,孤獨死案例大多數為介於40至65歲間的「類個案」,這些人處於弱勢卻因多種原因,無法成為社會福利政策注意的對象。他期待,「能不能有一天社會不再需要我們?」觀眾Judy(化名)分享作品帶給他的思考,「人終究有最後一個人的時候,但孤獨和死是兩件事情,應該真心對待身邊的人。」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