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文字報導

首頁 / 事事報 / 文字報導
::: :::
日期:2025-10-03

【記者蘇悅台北報導】國立政治大學(以下簡稱政大)韓文系兼任講師,於9月25日在個人社群平台發文表示,上課前一天收到八封來自學生的生理假郵件,像是「撲面而來的帶血衛生棉,感覺很晦氣。」並揚言發送期中預警。文章發佈後,許多人認為其言詞不尊重女性,同時也是對月經的污名化。
政大性別平等教育委員會決議受理此次不當發言事件,並成立調查小組與韓文系共同處理。圖/蘇悅攝

曾在該課堂請生理假的傳院二吳同學(化名)表示,此篇貼文讓他感覺請生理假被針對,而且講師也不尊重月經這個生理現象。即使該名講師當日發文澄清,他在意的是學生上課投入程度與濫用生理假的問題,但修習該課程的法律四陳嬿如則認爲,「作為學生,我想要讓老師知道,月經和認真上課是兩件事。」
「有時月經來真的痛到只能縮在宿舍無法出門,吃了幾顆止痛藥都沒有用。」社會二小雞同學(化名)無奈道。他也表示,過往請生理假時,不論教授性別為何都能諒解,因此看到此貼文當下頗為震撼。圖/截取自該名講師貼文

「月經被視為不潔的象徵。」國立成功大學醫學系人文暨社會醫學科教授王秀雲表示,該講師的發言延續了過去看待月經現象的負面評價。不論是衛生棉廣告用藍色液體代替紅色經血、日常對話中使用「大姨媽」代稱月經,或是許多男性對於月經的不了解,都顯示現代社會依舊認為月經是尷尬且羞恥的。王秀雲認為,這些現象是建構在「排除」這個概念之上,「性別不平等會展現在很多不同的面向,像是家庭或職場。當它展現在身體這個面向時,就形成了人們對月經的負面評價。」正如女性容易被排除在經濟或政治等男性主導的場域之外,月經也難以進入公共討論之中。
由於臺灣部分傳統信仰仍視月經為不潔,因此禁止女性經期時入廟或拿香。圖/蘇悅攝

吳同學表示,「相較於在家或其他地方,我在學校更能開放且自在地談論月經。」台灣自民國60年起,正式將月經納入健康教育課程。近年教育部也修訂《高級中等學校學生學習評量辦法》新增生理假別,月經似乎不再是眾人避而不談的話題。在校園以外,倡議月經平權的組織「小紅帽」,設立第一座以「月經」為主題的博物館,向大眾宣導月經知識。此外,去年也有多名跨黨派立委提出《加值型及非加值型營業稅法》修正草案,主張將女性生理用品納入免稅商品,藉此減少女性每個月的生理用品支出。在月經平權的漫漫長路上,改變仍在持續進行中。
政大學生會在校園許多廁所外牆設置生理用品交換站。圖/蘇悅攝

對於該名講師發言引發的風波,政大秘書處表示,校方仍會啟動校園性別事件相關程序,捍衛性別平等與多元包容價值並追求師生互相尊重的校園環境。「每個人對於月經的感受都不同,但在認識這些不同前,我們應該友善且開放地討論月經,建立一個沒有污名化的空間。」王秀雲說。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