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黃舒愉報導】火光沿著舞者的手臂旋轉、躍起,在夜空劃開亮麗的弧線,引得觀眾驚呼聲不斷。10月24至26日,亞洲首屆國際火舞藝術節「火神祭」(Firemosa)在台南漁光島展開,吸引數萬民眾共襄盛舉。活動由即將成真火舞團主辦,邀請多國火舞藝術家共演。團隊盼大眾能感受到火焰藝術的魅力,也讓世界看見台灣火舞。
漁光島的人潮一圈圈聚攏,屏息注視著火球在表演者舞動的身形間穿梭。日落時分,火舞比賽、遊行與開放舞台在海灘輪番上演,展現不同的火焰表演型態。除了提供表演者展示及交流的平台外,現場亦設有體驗區,讓民眾得以在專業火舞者的教學下,親自操作火舞道具。夜幕降臨,主舞台迎來了「火神祭」的重頭戲。主秀中,即將成真火舞團以火焰勾勒出台灣輪廓,外側圍繞的火龍為島嶼而舞。
即將成真火舞團團長蔡宏毅表示,希望能把每個台灣人心中的火傳承下去。圖/黃舒愉攝
「不論是服裝、動作、鼓聲或是音樂,都帶著濃厚的文化特色,讓我深受啟發。」在「火神盃」世界邀請賽奪冠的英國足弓射手奧里薩・凱莉(Orissa Kelly)如此形容他眼中的台灣火舞。即將成真火舞團副團長賴寬誌表示,台灣火舞之所以與本土文化緊密相連,來自於民間信仰中對「火」的廣泛使用與寄託。從燒香、繞境、鞭炮,到燒王船與燒火馬,火焰象徵著驅邪、淨化及與神明溝通的媒介。「因此,我們台灣人對於火是非常能夠共感的。」他說道。
在這樣的文化背景下,台灣火舞最初並非發源於制式的專業舞台,而是可以追溯至童軍野營訓練中的營火表演。隨著民國94年全台第一個火舞賽事「東北大火」的舉行,以及高中與大專院校的火舞社團興起,火舞逐漸形成了固定的訓練模式與技術交流社群。而專業舞團相繼成立後,也逐步帶領火舞踏上大型活動舞台,並與音樂、舞蹈和燈光設計結合,成為如今跨領域的演出型態。
匈牙利火舞表演者教導孩童操作雙節棍。圖/黃舒愉攝
然而,台灣火舞的發展歷程並非毫無阻力。民國100年,台中ALA夜店一名舞者在拋接自行改裝的LED燈棒時,不慎引燃隔音棉,導致火災釀成九人罹難。而後,《消防法》禁止室內明火演出,各地政府也調整相關規範,火舞則長期被貼上危險的標籤。時至今日,火舞場地的申請名額仍然有限,常出現「僧多粥少」的情況。空間競爭的背後,是公共安全與社會信任的課題。
面對外界的疑慮,火舞表演者以器材和技術上的革新回應。夢集舞藝舞者劉星緯說:「火舞表演者有個被動的使命,是要告訴觀眾表演是安全的。」即將成真火舞團便曾與消防公司合作,採用防火布料、開發耐高溫道具,並設置多層防護機制。經常欣賞演出的觀眾陳姿雅分享,多次看見舞團熟練操作之後會更放心。他說:「我看過很多火舞表演都可以靠得很近,而且他們都沒有失誤過。」
劉星緯呼籲,前輩要走入校園傳承安全用火知識,避免演出意外影響大眾對火舞的觀感。圖/黃舒愉攝
「火神祭像是一個里程碑,代表火舞已經走入大家的視野。」政大火舞社汪齊說。在逐步取得社會信任的過程中,火舞社群也將目光放向交流與傳承。賴寬誌表示,台灣擁有扎實的技術與具潛力的表演者,但仍面臨舞台有限、國際交流不足等挑戰,而許多火焰表演發展成熟的國家,皆有如美國火人祭(Burning Man)般的年度藝術節。他期盼「火神祭」的舉辦能成為起點,「我希望在台灣打造一個地標,形成長遠的藝術交流。」他說道。
首次觀賞火舞的觀眾李綉嫈分享,雖然火具危險性,但只要做好保護措施就是很好的藝術創作。圖/黃舒愉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