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廖護穎報導】10月29日,苗栗縣苗栗市第四公墓旁的西山垃圾場於凌晨四點起火,這已是近期兩個月內第四起火災。起因為先前大火餘溫不減,加上垃圾長期掩埋產生沼氣和東北季風助燃。苗栗市公所清潔隊派出大型挖土機與消防隊合作,歷經五個小時撲滅,所幸發現及時,對附近居民干擾不大。
垃圾車上貼有標語呼籲民眾做垃圾分類,以減少垃圾處理負擔。圖/廖護穎攝
西山垃圾場在民國112年11月首次起火,由於電桿冒出火花,約十公尺高的垃圾堆連燒五天才得以控制火勢。西山掩埋場自60年啟用,累積五十餘年的垃圾堆除了容易蓄積沼氣之外,也讓第一次大火的餘溫不易消散。苗栗市公所清潔隊指出,這次事件是後續多次火災的開端,因為掩埋場不易散熱,只要氣溫升高或是季風吹拂,便容易復燃。
位於東北季風下風處的新川里容易受到大火影響,新川里里長林秀城回憶:「當時是因為里民清晨外出運動,看到山上有冒出濃煙才通報火災。」垃圾場火災防範不易,通常是悶燒到濃煙竄出才被發現。苗栗市公所表示,在113年7月的大火之後,便加裝能夠監控熱源的顯像儀作為預警,使近幾次火災得以快速撲滅,沒有釀成大患。
原本一層樓高的垃圾推,起火後經過開挖覆土,只剩下平地。圖/廖護穎攝
雖然這幾次大火並未造成人員傷亡,但產生的汙染隱患也不容小覷。國立臺北科技大學環境工程與管理研究所副教授江謝令涵提到,掩埋場本應鋪設防水層,並設置汙染處理措施,但老舊掩埋場可能尚未跟進或缺乏維護,進而導致安全疑慮。「燃燒產生的有毒物質可能隨著大量滅火用水流進更深的土壤中,汙染地下水。」江謝令涵擔心道:「垃圾場大火相較於焚化爐會產出更多污染物質,像是戴奧辛等等。」
除了對於土地的直接影響外,消防局苗栗分隊第一分隊小隊長徐志元更點出:「西山掩埋場已是慣性起火,非常耗費資源,讓消防量能不能集中在真正的火災意外上。」他強調垃圾場大火較一般住宅火警更費時費力,要背負二十公斤重的呼吸器在火場內持續搶救,連上廁所的空檔都很難找到。
滅火後,因為餘溫而持續冒煙的垃圾堆。圖/廖護穎攝
苗栗市公所清潔隊回應,目前已有針對西山掩埋場的活化計畫,雖然因為經費不足而暫停,但準備以促參的方式引入民間資金。垃圾處理涉及掩埋場和焚化爐之間互相合作,江謝令涵認為政府應從中協調,讓垃圾漸漸導向焚化處理,以避免垃圾長期掩埋產生的諸多問題。
註:促參是將傳統由政府自辦的公共建設,開放民間興辦營運,讓公共服務品質更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