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文字報導

首頁 / 事事報 / 文字報導
::: :::
日期:2025-11-14

【記者陳心容彰化報導】 舞者身披落葉走入森林,觀眾跟隨其後,在空地的稻草堆上席地而坐。台語詩歌舞蹈劇場《濁水溪的囡仔》於9日在彰化純園小森林登場,由舞蹈生態系創意團隊攜手創作歌手吳志寧,將台灣鄉土詩人吳晟的詩作改編為沈浸式舞蹈劇場,帶領觀眾遊走純園林地中,反思土地與世代的深厚連結,傳遞環境永續的核心理念。

樂音響起,舞者以身姿演繹河水、草木、砂石和霧氣,台上的樂手們歌唱台語詩句,勾勒出一幅幅農家生活情景。「你敢有看著?」演員向人們探問,觀眾起身緊跟在後,穿越層層樹影,一同探尋濁水溪流域的故事。

現場不少攜帶孩子的家庭前來觀賞,眾人不分長幼皆目不轉睛地看著台上演出。圖/舞蹈生態系Colly Chen攝

作為表演場地的純園位於濁水溪北岸的彰化縣溪州鄉,這裡不只是普通的一片林地,而是詩人吳晟於民國92年在母親耕作的田地上種起的原生森林。吳晟多首詩作中曾描繪的農婦形象以及濁水溪流域的風景,都在這次表演中被融入劇本。吳晟的兒子、也是本次演出的音樂總監吳志寧表示,最初這個作品是在城市的livehouse展演,「覺得有點可惜,這些和土地有關的詩作應該回到屬於阿嬤、屬於農田的地方演出。」

「阿爸從阿公/粗糙的手中/親像阿公從阿祖/默默接下的鋤頭」,吳志寧為父親的詩譜曲,在台上唱出〈蕃藷地圖〉。吳志寧自己也成為父親後,興起了想延續並傳承土地情感的念頭,於是他返鄉開始一系列的創作。導演彭筱茵則坦言,自己將母語融入藝術的契機也是孩子的出生。北漂多年後,作為客家人的他自覺逐漸失去與母語的連結,「在我知道自己懷孕的那一刻,我真的像被雷打到一樣,從那時決定要找回我的母語。」為了孩子,彭筱茵努力把母語「復健」回來,也要求丈夫必須要跟女兒說台語,讓女兒在兩種母語的環境下成長。

這次的表演中共有兩對親子的參與,除了由吳志寧演出父親吳晟的詩作之外,導演彭筱茵也帶著女兒茶茶(陳栩樂)共演。第二幕中,衣著相同的一大一小的舞者共舞,對應著親子,也分別象徵著現在和幼時的自己。圖/舞蹈生態系Colly Chen攝。

曾多次在舞蹈表演中融入不同本土語言和外語的經歷,更讓彭筱茵深刻體會「語言即是身體的一部分」。深耕親子母語劇場八年的劇場工作者、也是此次編劇兼表演者的何安妘則認為,「孩子需不需要用母語説話,他自己會知道,我們能做的就是創造一個文化的環境。」他指出,文化工作者比起承擔特定使命,更重要的是緩慢、持續的實踐,藉著劇場的形式為下一代開啟更多接觸母語和文化的可能性。

演出最末,飾演農婦的演員滾動巨大的布團,將其展開並鋪在地上,彷彿長出一條新的河流。同時,觀眾們也陸續拆下入場手環上的小小布團,攤開後彼此比對上頭書寫的詩句。布團代表開展新希望的「種子」,吳志寧期待,每位觀眾在看過表演後都能成為種子,將自然共生的理念傳播出去。

表演後,不少民眾仍在樹林間穿梭,尋找枝葉間懸掛的詩句。孩子們開心地跑跳著,享受秋日涼爽的鄉間傍晚。在地民眾張小姐回憶起這次表演最感動之處,是小演員將一把把稻穗傳過眾人的雙手,「這片土地這麼美好,需要我們共同守護,讓我們的下一代也能在這裡生活。」

最後一幕中吳志寧與觀眾一同合唱〈泥土〉。圖/舞蹈生態系Colly Chen攝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