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事事報

首頁 / 事事報
::: :::
日期:2025-06-29

【記者郭謹萱、林鈺喬、施名真連線報導】「我只是要來參加活動、去圖書館讀書,為什麼會這麼困難?」天主教輔仁大學學生莊淯翔語氣中滿是不解。他如同許多行動不便學生的縮影,經常因校園無障礙設施尚未完善,導致受教權受損。

當時莊淯翔在前往資源教室的路上,卻因為有門檻擋住了輪椅通行空間,就不小心把輪椅開上人行道,不慎翻車跌倒。意外發生前,他曾與校方反映路線不便,老師則建議他走另外一邊。「我們本身就已經不是很方便了,還要花比一般人更多的時間去繞路,其實我覺得還滿奇怪的。」莊淯翔說道。

這樣的處境並非個案,同樣是老牌知名大學的國立政治大學類似案例屢見不鮮。政大特殊教育推行委員會(以下簡稱特推會)學生代表蔡雅琄曾親自盤點,政大校內有六成建築未設置電梯,其中包括四層樓高、經常舉辦課程與活動的大勇樓。當他向主辦單位反應,收到回覆卻是「還有其他可以選,你就不要選大勇樓活動。」

教職員對障礙平權概念的不足,也會影響無障礙校園的推動。此外,教育部和校方建設無障礙設施時,也經常面臨法規溯及既往與經費申請的挑戰。教育部表示,第一條無障礙設施規範在民國97年發布,但大專校院多在法規發布前建置,若要符合新規範,校方容易受限於現有空間不足,須採行替代改善方案。

政大營繕組職員張一之指出,因無障礙設施法規具有溯及既往性,許多早期興建的坡道或空間配置已不符新制,須逐步改善。但礙於預算與空間限制,學校每年能完成改善的比例有限,這也是導致校內的無障礙設難以一次到位的原因。

無障礙法規一再修改,除了因應輔具科技進步,也反映社會對障礙者需求的認識仍有不足。輔大資源教室組長趙家佳指出,隨著輪椅等輔具體積變大,原有空間配置已不敷使用,法規也必須跟著改變。針對校內老舊建築,他表示,「這十年來我們一直不斷在排序長中程、短期進行修繕。」校內也提供愛校建言、總務處與資源教室等多種聯繫管道,讓學生的聲音可以被聽見。

台灣障礙者權益促進會副秘書長劉于濟認為,「沒有障礙的人,很難理解障礙者平時要面對的生活樣態。」他舉導盲磚為例,許多設計誤將其鋪設在斜坡上,不僅容易造成輪椅的小輪子卡住,也不符合視障者走樓梯的生活習慣。

除了環境不符合使用經驗,更有學生受到師長不適當的對待。政大特推會學生代表阮子柔難掩激動,「因為我自己平衡感不好,加上自己跑步比較慢,無法跟上大家,被老師拒絕修他的課。」

當障礙學生在校園中屢屢受阻,該如何保障他們的受教權?現職國立臺北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長期研究障礙議題的張恒豪建議,學校應建立明確的申訴管道,讓障礙學生能為自身權益發聲。

他指出,目前學校申訴制度不夠清晰,若特推會能具有平等委員會的性質,將有助於提供實質保障與判別是否構成歧視的機制。

為促進障礙平權,輔大資源教室辦理導師講座與特教體驗活動,讓師生實際使用輪椅或模擬特殊學習狀況,從中培養理解。輔大特教週體驗學生Meredy(化名)認為,「這個活動可以讓大家理解,特教學生只是特質不同而已。」第一次使用輪椅的學生阿哲(化名)分享:「只要一點點地面不平,其實會不舒服的,未來如果從事建築設計,就可以針對這部分去改善。」

體驗過後感同身受,從障礙者的角度出發,讓所有障礙群體或每一位潛在的使用者,都能在校園中安心學習、自立生活。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