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事事報

首頁 / 事事報
::: :::
日期:2025-06-29

【記者沈韋彤、鄭丞傑、陳筱雯連線報導】兩隻狐獴在草地上好奇的打探四周,陽光下的牠們搖頭晃腦。在飼主的照看下,狐獴們可以安心地與人共存。

「飼養動物不是一時衝動,而是長期責任的開始。」社團法人台灣愛鼠協會理事長張勝鬘表示,人們購買或飼養特殊寵物(簡稱特寵)之前,必須具備專業知識並做好未來的準備。目前在《動物保護法》裡,針對貓狗是使用特定寵物(同樣簡稱特寵)作為稱呼,因此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系特聘教授林思民認為,使用異域寵物稱呼外來的特殊寵物,可以更好與特定寵物做區分。

民國114年1月3日農業部動物保護司與動保團體開會後,決定新增955種特寵至「禁止輸入與飼養名單」中。特寵飼主們帶著愛寵的立牌上街抗議,因為他們認為禁令一旦落實,飼主的權益必定會受到損害。然而本次禁養措施的初衷,是為了改善動物福利,並解決特寵的棄養問題。

關於特寵棄養的問題,愛鼠協會理事長張勝鬘說:「因為牠的外型很可愛、很吸睛,牠就成為寵物市場的熱銷商品。當這些動物一旦不好養了、不可愛了、不再聽話了,就會被棄養。」當這些外來種進入了台灣生態系中,就會造成威脅。然而相比貓狗,特寵棄養數量並不多,更多是因為特寵脫逃。

「很多的異寵(特寵)牠其實不會認主人,或者說牠會認主人,但是牠不知道要怎麼回到主人的身邊。」林思民補充,在飼養特寵時,飼主一定要做防逃措施。而無論是棄養還是寵物逃逸,背後的原因都出自於飼主對該物種不了解。

了解寵物特性、提供營養的飼料及打造友善的居住環境等,都是飼主教育重要的一環,然而台灣目前針對飼主教育並沒有完善的規定。浣熊飼主田恩表示,如今市面上的特寵越來越廣泛,但飼主能查詢到的資源並沒有跟上。「付錢之後簽個名就可以帶走。」刺蝟飼主蘇靖芬提及自身經驗,在寵物店購買兩隻刺蝟時,流程十分簡易。狐獴飼主公主慧(化名)說:「我在養狐獴之前,有做了差不多兩年的功課。」除了自己做功課外,他也會去諮詢特寵醫生,以備不時之需。

相比其他國家,台灣針對貓狗雖有施打晶片的制度,但並未強制落實飼主教育。愛鼠協會理事長張勝鬘說明,歐洲、澳洲及一些東南亞國家都有建立白名單制度,經過科學、生態與動物福利的專業評估後,適合的物種才能進口並飼養。部分國家也推動「飼前教育」,飼主須取得證照後才能夠養寵物。

在德國,規定飼主須報名狗狗行為課程,在具備相關知識後才能取得證照養狗;澳洲除了須取得許可證外,也得持續上課和更新飼養日誌;日本則是在領養寵物時,需要經過「里親制度」考核,也得為寵物購買保險。

除了網路資源和社團分享,特寵商家也是飼主們接觸飼主教育與動物訓練的直接管道。「很多人就隨便用一個盆子去養。」特寵餐廳老闆阿倫(化名)提到,需要為烏龜準備具良好溫度、濕度及冷熱點的飼養空間,但有些飼主並未做足功課,導致烏龜出現狀況並責怪店家:「你的烏龜不健康。」特寵店家老闆娘賴祐亘說自己在販售狐獴前,會先和客人說明缺點。「我覺得飼主教育,賣家有絕對的責任。」他認為讓客人真正的了解特寵並確定他們能夠接受後,飼養時才能有比較大的包容性。

讓寵物們開心的生活是所有人的嚮往,面對台灣目前缺乏飼主教育的情況,該思考如何運用其他方式讓飼主負起足夠的責任。綜觀整體飼養情形,會發現台灣養動物過於方便,飼主很容易不加思索就取得他們要養的動物,因此林思民表示,「希望飼主拿一些時間跟大腦出來。」透過飼前教育去換取飼養的權益。

利用其他方案如保證金與證照制度,比起直接禁止飼養是更好的方式。田恩說:「如果你沒有辦法很完全的去照顧牠,甚至到沒有辦法處理的時候,可能為了你要拿回保證金,你不會選擇去把牠亂放養。而是要去找其他的管道、可以去接手。」關於接手制度,阿倫也說:「真的如果不想養了,我們可以回收。」他的商家有回收機制,可以幫助飼主處理那些沒辦法繼續養的特寵,幫助他們找到下一個家。

動物是無罪的,有罪的是那些沒想清楚就養動物的人。除了飼主教育,加上商家的諮詢、保證金與證照制度,最後配合商家回收機制,大幅降低特寵流入大自然的風險,這樣才能保證寵物們的福利。真正的愛,不是擁有,而是為牠們負起責任。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