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蘇悅台北報導】豔陽高照的動物園裡,一陣低沉的喇叭聲從遊客的歡聲笑語間傾瀉而出。「2025台北爵士音樂節-爵士潮現場」系列活動的第三場表演,於14日在台北市立動物園演出。遊行由盜魂爵士樂團(以下簡稱盜魂)主導,期盼將爵士音樂帶入公共領域,讓民眾在動物園也能體驗爵士的魅力。
紐奧良作為爵士音樂的發源地,以銅管樂器為主要編制。因此,盜魂爵士樂團也採相同形式,演奏熱鬧的早期爵士與搖擺樂。圖/蘇悅攝
此次演出有別過往限定在固定舞台,今年台北爵士音樂節以「Jazz Everywhere 爵士無所不在」為主題,在動物園、市場、碼頭等城市角落演奏爵士音樂。台北流行音樂中心執行長梁序倫期盼,「除了讓爵士再普及一點,更要讓它進入生活。」本次遊行路線從大門到鳥園,隊伍所到之處即是舞台。
一路跟隨遊行的音樂愛好者林小姐(化名)表示,「各種音樂我都聽,而爵士更是一種自由的音樂。」圖/蘇悅攝
「爵士跟生活息息相關。」盜魂創辦人鐘凱傑分享,爵士音樂就像是台灣傳統喪禮的國樂團或廟會的南北管,屬於日常生活的一部分。爵士起源於十九世紀,當時被奴役的非裔族群聚集在紐奧良的剛果廣場,以歌聲與樂器傾訴生活的喜怒哀樂。由於樂團編制逐年縮小,並與藍調和散拍(註)等音樂融合,才演變為現在的爵士音樂。時至今日,紐奧良依然保有爵士即生活的傳統。但在台灣,爵士雖然曾在日治時期風行一時,卻因戰爭來臨而逐漸邊緣化。解嚴後資訊開放與音樂教育普及,爵士樂雖然不再受限,但仍只流行於特殊階層中。因此,盜魂希望將這種「大家的」音樂文化帶回街頭。
註:藍調(Blues)內容有關非裔奴隸生活,以田間吟唱來解脫內心痛苦形成的音樂風格,被視為爵士的父母之一。散拍音樂(Ragtime)則是十九世紀末至二十世紀初流行的鋼琴音樂,以切分節奏為特色,是爵士的早期元素之一。
不只是爵士音樂,自1992年《文化藝術獎助條例》規定公有建築應設置公共藝術起,台灣便逐步將藝術推向公共場域。與朋友同行的Justin(化名)分享,「很妙啊!各個地方都可以看到動物,也可以聽爵士。」藝術公共化不只為藝術本身帶來更多閱聽人,也讓公共空間成為文化體驗與社群交流的場域。 梁序倫則認為,這種親近聽眾的演出方式,能讓更多人接觸到爵士音樂,近一步讓有興趣的聽眾前往專業場館聆聽表演。由此可見,藝術公共化的過程中,追求品質與面向大眾並非處在對立面。
遊行結束後,樂手們搭乘遊園車回程,一路上持續演奏曲目,並與沿途群眾互動。圖中的樂器由左到右分別是長號、豎笛、小號(前排)、洗衣板與蘇沙號(後排)。圖/蘇悅攝
「我們真的成為一個娛樂大家的人,而不只是一個為了藝術的表演。」盜魂特別將爵士經典曲目改編為動物園版本,讓觀眾也能參與其中。他期盼,不論是在紐奧良、台灣或是酒吧、動物園,爵士都能走進大眾的生活之中。
鳥園廣場中,有蟬鳴、鳥叫、小孩的嘻笑聲、大人的拍手聲,還有爵士樂。圖/蘇悅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