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圖文專題

首頁 / 助理作品 / 圖文專題
::: :::
日期:2022-05-24

【王彥、林婕宇、梁家柔、黃欣湄 屏東報導】沿著蜿蜒的公路前進,兩旁的田園在屏東仲春的陽光下顯得春機盎然,田邊一棟白色的建築,在廣闊的平原中格外引人注目。孩子的歡聲笑語與市集的喧嘩熱烈依稀傳出,為靜謐的鄉村帶來朝氣與新的風景。
 
芋頭農面帶笑容耐心地和攤位前的人們介紹手中芋頭的由來,戴著斗笠的小孩奔跑嬉鬧於人群之中,這裡是屏東智慧農業學校。
 
它座落於屏東縣人口老化最嚴重的高樹鄉,是由在地人與當地政府共同協商,以吸引青年進駐、融合多元創新農業為目標的青年創業基地。目前已有16組青年團隊帶著各自的專業進駐這個創業基地,其中,三組年輕人嘗試用他們的方式,結合新穎的科技,一步步打破了南國傳統農業人口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宿命。
 

屏東智慧農業學校於1月11日成立,由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規劃,將老舊的南華國小華麗轉型。 圖/屏東縣政府提供
 
無人機進入農產業 盼補足勞動力短缺
 
放眼望去,日正當頭的稻田邊,一切都隨著熱氣微微地晃動,毒辣的太陽刺眼,令人一刻都不敢停留。然而,田埂上卻有一位身著全黑長褲長袖、戴著與田野場景格格不入的防毒面具、手上還操作著一台精密遙控器的年輕人,頂著烈日曝曬,辛勤地工作著。
 
他是今年33歲的林瓚良,已從事無人機農藥代噴行業超過5年,目前是「良品科技農業公司」的老闆。創立良品公司以前,他是一位自由無人機機師,因為空域的限制及信任度不足,使原本的工作十分受限,這點堅定了他出來創業、擴大農業無人機規模的決心。
 
林瓚良笑著表示,建立公司的過程雖然辛苦但還算順利,為了就近服務農民與推廣無人機,因此決定進駐屏東智慧農業學校。除了自身的專業度以外,他認為透過智慧農業學校的平台,也能提高客戶對良品公司的信任,讓更多人可以認識並接觸到此技術。
  
「五年前,在從事這個工作的時候,我們面臨的就是農民會排斥,但是總是會有一、兩位農民,願意跳出來嘗試。」要讓從事多年傳統農業的農民接受新技術,是他初期從事這份工作時最大的考驗。
 
他還記得,親自到農田和當地的陌生農民推廣農用無人機技術,挑戰性較大。他笑著分享,自己還曾因為穿著過於正式,而被農民誤認為是詐騙集團,「你面對農民你是要很休閒,給人家知道說你就是很誠懇,那我就換一種方式,就是穿比較local一點, 他就會接受。」之後,他也有透過農會、合作社尋找客戶群,再從少數願意嘗試的農民中,推廣農用無人機取代人工作業的效益。
 

良品公司負責人林瓚良於台中地區水稻田使用植保無人機進行噴灑農藥作業。 圖/林瓚良提供
 
經過林瓚良長期的努力,如今農民對於農用無人機的接受度已經逐漸變高。
 
其實創辦良品公司之前,他曾在一家公司提供客戶用無人機噴灑農藥的服務。但早期願意接受此服務的農民大多數集中在屏東與高雄,一年之後,服務範圍才逐漸擴展到中部地區,並達到了一年一千甲地左右的業績;沒想到他創業後,之前服務的客戶也因為信任他的技術跟隨至今,目前一天噴灑農藥的平均業績已達到八甲地左右,相較過去規模成長了近兩倍。
 
他也欣慰地說,目前服務的對象主要是年紀較大的農民們,這些與他長期合作的客戶現在已不再使用人工方式灑農藥,而是會主動聯絡他尋求幫助。而在農藥商的幫忙和建議下,其他農民也願意開始嘗試以無人機噴灑農藥,解決人力不足的問題。
   
「能讓農民越偷懶,我覺得這個農業科技就越進步。」林瓚良堅定地說,他認為臺灣的農民的確很勤勞,但如果沒有把勞力放在對的地方,最後就會因為太疲勞導致工作品質下降。例如良品公司的其中一位客戶,從事農業多年、已年約六旬的黃智勝,在和林瓚良的團隊合作之前,他和年邁的父親必須親自下田噴灑農藥,不僅要承受灼人的陽光,近距離接觸農藥對身體更會有不良的影響,「我爸爸他們年輕的時候,就曾經有輕微的農藥中毒。」黃智勝說。
 
自從開始委託良品公司噴藥之後,他和九十歲的爸爸可以不用冒著中毒風險、在炎熱的天氣下工作好幾個小時,取而代之的是飛手們輕鬆地操縱著無人機,可以一口氣飛上四到五層樓的高度為檳榔樹灑藥。
 
「畢竟(檳榔樹)它高度太高了,人力的話可以到達的高度有限,效果也不見得會比預期的好,但那個遙控直升機的話,高度可以自行調整。」黃智勝說。在過去,他和父親需要在烈日下花將近五至六小時,用傳統方式噴灑檳榔樹,如今有了無人機幫忙,就像是多了一個能爬高、不怕曬,也不會喊累的年輕人一起工作,讓他們不用再分身乏術,能把時間和精力花在更重要的其他農事上。
 
消防員返鄉創業 青銀合作共創新意
 
一走進由國小教室改建而成的「古意生活工作室」,就聞到空氣中的陣陣檜木香氣,桌面上各式各樣的木製品琳瑯滿目。走近一看,小巧精緻的木碗、木筷,皆是用檜木
 
一個個手工雕磨而成。戴著黑框眼鏡、散發藝術氣息的執行長郭俊男,耐心地和客人介紹著商品。
 
沒想到,28歲的郭俊男曾經是一位出入火場的消防員,三年前才辭去穩定高薪的工作,回到屏東故鄉承接父親事業。
 
「同袍因為一些意外離開,那時候我覺得說怎麼會有我身邊的人,前一年他還睡在我旁邊,到了今年他就不見了⋯⋯,」同袍的意外離世,讓郭俊男驚覺生命無常,更應該在有限的生命中,追求自己熱愛的事物。
 

古意生活工作室執行長郭俊男不顧家人反對放棄消防員工作,回到屏東接手被認為是「夕陽產業」的檜木產業。 圖/郭俊男提供
 
根據行政院農業委員會林務局統計,過去10年,台灣的木材不論在進口量或是出口量皆逐年下滑。由此可知,台灣的製木產業規模正在逐漸縮小,甚至被視為「夕陽產業」。
 
然而,郭俊男說:「沒有一個東西是夕陽產業,而是你要如何讓這個產業重新活化。」他認為像檜木這樣的傳統產業,應該要找到一條新的出路。秉持著這樣的信念,郭俊男的工作室主推「循環經濟」,將老舊的木料回收再利用,再經過他們的巧手改造一番後,化身為療癒文創小物,進而為老木料創造出新的價值。
 
回到屏東後,郭俊男和父親學習木工的老手藝,同時也加入了許多創新的點子,讓傳統產業轉型。
 
郭俊男分享,在進駐屏東智慧農業學校前他們是做木製品批發的,在他接手後才開始改為與消費者直接接觸。在智慧農業學校提供的空間,不但能讓自己的理念與故事傳達給更多人,也能讓商品朝向更精緻化、客製化的方向前進。
 
此外,他也開始利用網路行銷產品,一開始的成效幾乎為零,但現在網路行銷的效益已開始慢慢見效。社群媒體的經營讓更多消費者接觸到檜木手工藝的美好,也有更多資金去採購更多檜木,幫助產業規模成長。
 
奠基於父親的巧藝與經驗,再加上郭俊男的創新與巧思,這樣的「青銀共創」讓傳統產業華麗轉型。
 
但父子倆在合作過程中仍充滿挑戰。郭俊男直言,「溝通」是青銀共創最重要的一件事情,「長輩的手工藝很巧,可是就不太擅長表達,我們後輩該做的就是努力的去跟他們溝通。」他認為,若同時有長輩的技術、資金,和年輕人的創意,溝通合作後將會是很好的團隊。
 
影像工作結合農業 看見農產品背後故事
 
一顆顆紅潤、豐碩的蓮霧在鏡頭下顯得格外可口,農夫細心監測果實、收割、裝箱的過程如實呈現在大眾眼前,這是「努力影像」團隊製作的行銷影片,主要記錄地方文化和特色的他們,也是進駐屏東智慧農校的青創團隊之一。
 
「努力影像」的執行總監廖茂能今年僅28歲,在屏東長大的他,有感於近年來屏東人口外流嚴重,加上看見現在的農業生產者均以老年人為主,便希望能夠藉由影像幫助在地農民進行數位行銷推廣,讓消費者更了解產品及產業特色,增強產品的行銷力。「希望這些農民可以走出去,藉由影像的部份,可以傳給大家去知道,而不是只躲在背後。」廖茂能舉例,甲仙的芋頭其實六、七成都是來自高樹鄉,但多數人都不知道。
 
在他眼中,影像能作為一個回鄉的拉力,因為年輕人對直播、攝影等技術通常較有興趣。
 
努力影像曾和經濟部中小企業處合作,共集結八家農、漁業商家進行「數位群聚」計畫,幫助他們針對自己的產品定位拍攝行銷影片,藉此提升產品競爭力,並且也協助農民將產品透過電商平台等網路管道進行銷售。
 
廖茂能就曾幫過一家養龍膽石斑魚的漁夫拍影片,為了記錄下漁民的一天,當時他清晨四、五點就得跟著漁夫一起到魚塭中展開工作,曙光中,將漁夫集魚圍網、挑魚、捕魚等工作過程,以類似紀錄片的形式拍下來,讓人們看見桌上可口的石斑魚背後漁夫的辛苦故事。
 
影片上線後也讓這家的石斑魚曝光度變高,他們的魚甚至持續一、兩個月賣到了台北圓山大飯店,也被漁業署邀請至台北展售。
 
努力影像在進駐屏東智慧農業學校後,也有和其他進駐團隊合作,承辦影音相關業務,像是幫其他團隊拍形象影片、協助駐唱歌手的podcast製作、及負責操作活動中的音響設備等。
 
這個年輕團隊未來的目標更是希望教導這些農、漁民們擁有自己拍出影片的能力,用影片的力量,催生出一個又一個成功替農民行銷的案例。
 

廖茂能專從事小農影像的製作,透過影像的重新包裝,讓農民能展現出自己產業中的新面向,期望將原本的農業生產再創造出新的附加價值。 圖/廖茂能提供 
 
縣府改造舊校留回憶 引多元專業駐入農校
 
這三位滿腔理想抱負的青年,以各自不同的專業為農業帶來創新,但相同的是,他們都借助了屏東智慧農業學校的空間與資源,讓他們的能力與目標可以更有效地發揮與實踐。
 
相較於國立屏東科技大學等體制內教育機構,屏東智慧農業學校是一座以體制外設施之姿,提供創業諮詢與創業的空間。不只如此,這裡也開設智慧農業相關課程,像是近期推出的農用無人機考照加強班,開放給最多16位符合相關資格的18至45歲青年報名參加,由林瓚良親自授課,提供他們長達28小時的無人機執照考取訓練。同時,農校也安排了親子食農課程,鼓勵民眾認識食材與體驗料理。
 
很難想像,在成為青創基地之前,屏東智慧農業學校曾是承載高樹居民超過50年記憶的南華國小,這間國小因為長年招生不足,不得不面臨廢校命運。再加上高樹面臨人口老化嚴重與人力外流,因此屏東縣政府勞動暨青年發展處與當地居民討論後,決定將其改建,盼透過營造青年創業空間吸引年輕人回流、再創新,同時還能留存故鄉回憶。
 
人才培育成關鍵 農業有望走向新時代
 
儘管屏東智慧農業學校為當地帶來一線曙光,但長年積累下來的勞動力不足及人口老化陰霾仍無法一朝一夕改善。
 
根據屏東縣里港戶政事務所最新數據統計,高樹鄉老年人口比例竟高達24%,已達超高齡社會門檻。人口結構比例失衡也造成產業發展遲緩,其中青年人才的欠缺,更是青創團隊發展上的一大困境。
 
「其實人才就是公司資產的概念,沒有人才即便老闆或是經理再怎麼努力,你沒有培育下一代的人才進來,公司只會走向沒落的階段。」林瓚良說。
 

烈日當空,90歲的老農仍親自奔波於田中,協助無人機團隊配置農藥。 圖/梁家柔攝 
 
現在看來,目前農業創新的人才缺乏與勞動力不足問題相當嚴峻,但透過屏東智慧農業學校的平台,我們已經看見有一群年輕人正靠著科技和創新點子,帶來一股改變的力量。
 
哪怕真正開花結果的日子還遠,但當轉型升級的種子已經撒下,南國甚至全台灣的傳統農業,就有機會綻放出下一個燦爛春天。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