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9
當愛滋預防被貼上放縱標籤 PrEP使用者的社會壓力
【記者陳彥蓉、孟沛蓁、林宸宇、林岳雋連線報導】瓶子裡看似不起眼的藍色藥丸,並非威而鋼,而是性健康的守門員:PrEP(暴露愛滋病毒前預防性投藥)。在台灣,許多人對這種藥感到陌生,但他卻是台灣防治愛滋病毒傳播的大功臣。
PrEP全名為 Pre-Exposure Prophylaxis,中文全稱「愛滋病毒暴露前預防性投藥」。台灣愛滋病學會副秘書長黃怡嘉解釋,PrEP需要在風險行為前服用,提升身體抗愛滋病毒的能力,而黃怡嘉口中的「風險行為」,除了輸血注射和母子垂直感染外,主要是不安全性行為。
衛福部疾管署自民國107年以來,與全台醫療院所合作推動「PrEP公費計畫」,讓愛滋病高風險族群在接受篩檢和評估後取得該藥物。國立臺灣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簡稱臺大醫)愛滋個案管理師陳怡婷說明,只要認為自身有風險,不論性向與職業,都能前來申請公費計畫,成為PrEP使用者。
在推行PrEP前,台灣每年平均有2500個愛滋病患者,於是政府除了推動患者的治療,也正式啟動公費計畫,讓有風險但尚未感染的民眾取用PrEP預防疾病,自此每年新感染人數逐年下降,甚至在112年曾經下探至一千人以內,黃怡嘉醫師認為這是愛滋病疫情的一大里程碑。
雖然PrEP能有防治療愛滋病傳播,也讓台灣在疾病預防上取得好成績,但曾有眾多媒體以「約砲丸」一詞抹黑,造成PrEP經常受到汙名化。除此之外,由於許多PrEP的服用對象為男同性戀者,使他們保護自己的同時,也要承受來自家裡的眼光與被迫出櫃的壓力。
一名PrEP的服用者毛毛(化名)提到他會把藥物藏在較不顯眼的罐子裡防止被家人發現,「當需要回應家人服藥的原因時,就會有一種被迫出櫃感覺。」毛毛(化名)解釋。而另一個服藥者卡米洛(化名)則進一步說明被出櫃的壓抑,「當我必須向最親近的家人,或是我最想出櫃的人說我不是同志,我什麼事都沒有做,真的非常難過。」他痛心的說:「我當下真的很想哭,因為我沒有做錯任何事!」
除了面對家庭壓力,在醫療場合也可能遭遇歧視。社團法人新滋識同盟理事長顧文瑋分享,一名患者前去診所洗牙時,被發現健保卡裡有檢驗HIV的紀錄,因此被拒絕看診,診所希望他轉往其他醫院洗牙。臺大醫感染科醫師孫幸筠補充,因為目前醫院分科精細,有些科別對於HIV的看法仍然趨於保守,對於目前藥物的發展更是一無所知。
這些汙名化的案例凸顯了台灣社會對於PrEP和HIV觀念的不了解,問題的根本在於性知識與性健康觀念仍有待加強。黃怡嘉提到台灣人仍然視性為一種禁忌,進而對愛滋病的預防形成阻礙。「如果始終都把性當成一個封閉而禁忌的話題,那因為不安全性行為而產生的保護需求,自然也會被連結成不理想的。」她闡明。而顧文瑋則認為整體問題出在大眾能否自在討論性健康,並期望能有更多資源投注。
台灣愛滋病毒的感染情況已經逐漸改善,然而大眾對PrEP的認知仍需要提升,而社會對性的刻板印象也需要被改變,孫幸筠強調使用藥物預防的觀念應該更普及,才能整治根本,往更好的方向邁進,「PrEP就像戴保險套一樣,我戴保險套不需要覺得怎麼樣,那我使用PrEP就跟使用保險套是一模一樣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