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漢堡選單漢堡選單漢堡選單

文字報導

首頁 / 事事報 / 文字報導
::: :::
日期:2023-12-08

【記者伍家欣綜合報導】眷村菜代表的是集體文化記憶,也是屬於每個家庭自己的故事。長期以飲食文化為創作題材的藝術家楊志雅,和擅長再生創作的不廢跨村實驗室合作,2日在北投中心新村舉辦工作坊《2023眷村故事香:用布料拼貼上菜啦!》,邀請小孩透過創作認識從前眷村的好滋味。

提到眷村味,許多年輕人都感到很陌生,工作坊的主題因此誕生。楊志雅說明,過去在眷村,大家會一起坐下來好好吃頓飯,讓料理促進人際交流。工作坊想讓孩子聆聽眷村長輩對家常菜的敘述,並用再生布料拼貼出想像中的菜餚,傳承過往的眷村回憶,同時刺激民眾思考屬於自己的家鄉味。


《2023眷村故事香:用布料拼貼上菜啦!》兒童共創工作坊以再生布料作為創作媒材,賦與布料嶄新的生命,也讓眷村菜餚化身成藝術品妝點空間。  圖/高任翔攝

曾在眷村生活過的長輩蔡玲玲,一提到眷村菜就馬上想到醃臘肉、梅干菜燒肉和豆沙粽子等菜餚。但讓她最懷念的,還是眷村像大家庭一樣熱鬧的氣氛。像是有時候不想吃自己家的飯,她就會帶著碗去別人家串門子盛飯。「那個時候眷村環境也不是很好,大家就互相嘛。」蔡玲玲說。

另一位長輩賴月珍則回憶起,許多眷村菜都是嫁給外省丈夫後,才在丈夫身旁學會的。當時拿到配給的麵粉後,週日就會和先生一起在廚房裡分工合作,一人擀麵皮,一人包餡料,做出包子、饅頭和花捲等麵食,待小孩日後放學時蒸給他們吃。


眷村窄小的廚房承載著許多住戶的回憶。家人們在這裡學習食譜,街坊鄰居透過窗子探訪,一旁的餐桌則在用餐時維繫著全家人的感情。  圖/台北市文化基金會北投中心新村提供

眷村的飲食特色深受時代影響,而它在台灣歷史上也具有重要意義。像是當時因政府配給與美援麵粉而多麵食,或是有菜系融合本土食材,創造出新風味等情形。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陳玉箴解釋,眷村菜在台灣獨特的歷史與社會脈絡下產生,而菜餚本身也能讓人們記得這段眷村歷史。


大手和小手一起拼貼創作,藝術家楊志雅希望透過工作坊讓孩子認識眷村的好味道,並且讓菜餚背後的故事與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圖/高任翔攝

「我當然會懷念眷村菜啊,但人都走了,大家又沒住在一起,要怎麼一起吃飯?」賴月珍感慨地說。面對眷村被拆除改建,親友鄰居也已逝去的情景,賴月珍和蔡玲玲都表示很懷念舊時光與眷村飲食,但年紀大了實在不方便下廚。而眷村第二代黃文玲也說:「我很想念做菜的人,很後悔沒在父親身體狀況還好時跟他學。」主辦方希望透過拼貼工作坊,傳承過往的美好滋味,也讓人們看見眷村家常菜背後的故事和文化意義。

back to top
回首頁 政治大學 網站導覽 Engli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