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06-27
護理師排隊離職,再多新血都不夠! 台灣護理人力新政為何無法對症下藥?
將畢業的護理系黃同學(化名)和湯同學(化名)在經過一整年的醫院實習後,發現學校的環境比較友善、臨床實習更依靠即時反應與經驗累積,兩人因而選擇二技深造,提升自我能力之餘,也繼續觀望台灣的護理現場。圖為護理學生在校的練習教室,也是大部分護生在「最後一哩」實習前的重要場域。圖一/護理系黃學生(化名)提供。
【記者沈韋彤、陳筱雯、鄭丞傑連線報導】「我是喜歡急外科的。」剛畢業選擇入職醫院的病房護理師T(化名)這麼描述。進入醫院前,他就認定自己的興趣和志向是投入急重症的臨床工作,因此選擇加護病房開始護理師職涯。
但到職後,才是破滅的開始。「我才發現輪三班對我的生活品質和身心靈影響蠻巨大的。」T嘗試適應工作班表,卻發現休假時間少到沒辦法休息,「我的休假都是為了準備下一次的上班。」同時,一個月有白班、夜班交錯的工作型態,也影響同住家人的生活。
最後,T在醫院中心三個月試用期滿選擇離職,到步調相對緩慢的區域醫院。像T這樣絕望離開的新科護理師們,過去幾個月不斷上演。
國家衛生研究院於民國104年的人力預估報告指出,119年全台會需要30萬名執業護理師,來因應人口高齡化的照顧需求。但是今年4月,中華民國護理師護士公會全國聯合會(以下簡稱全聯會)統計,僅約19萬名的護理師仍在執業中。
更令人驚心的是,護理師執業人數於去年12月至今年3月不斷流失,單月流失人數也於今年三月達到548人,是過去五年最高。
一般十二月會是領年終獎金、接近農曆新年的時候,因此流失人數會較少。護理師的人數波動,流失情況會集中在隔年1月至2月,流入情況則會出現在4月、9月、10月等護理師三次國考的時段。今年特別之處,在於人數集中離職在領年終之前,並在2月新聞出現急診壅塞新聞後,出現3月份的大量護理人員離開。
護理師考到執照後,需要到全聯會登記才能正式執業,進入醫院、診所、醫美等地方工作。
如果護理師決定不再執業,離開護理一行,也需要向全聯會登記。「我們有史以來首次看到全聯會出現排隊離職的情況。」台灣護師醫療產業工會(以下簡稱護師工會)顧問陳玉鳳描述。
表一/此表中「相比上個月流失的人」與報導中「流失人數」是以月計算全聯會執業登記總數增減,呈現出去年12月至今年3月,連續四個月的護理師人數不斷減少的情況。圖/沈韋彤製
主責培育護理人才的教育部期望增加考照人數,將原本一年兩次的國考改為每年三次,並在112年提出年增10%護理人力培育員額,計畫擴大大學護理系招以及全台十三校學士後護理系招生名額。
然而,全台大學護理系招生名額增加不多,兩年內新增216名,同時自106年起增設的學士後護理系成效也欠佳。113年,後護系畢業生僅195人,雖有助於增加護理師專業的多元性,但對填補人力缺口而言,根本緩不濟急。
臺灣護理產業工會(以下簡稱臺護產)理事長羅運生認為,護理人力的問題癥結出在勞動條件。而學士後護理系和原本護理系的師資高度重疊,除了增加教授的負擔,多數校方也未積極管理實際的教學狀況,導致後護系的教學與實習品質不佳。
專科護生考照後不馬上執業 產學計畫緩不濟急
依據衛生福 利部(以下簡稱衛福部)數據,每年約有9000多名應屆畢業生考護理執照,及格率約為70%,而執業人數則落在60%,代表每年投入護理職場的新鮮人有5000位左右。
根據台灣護理學會《全國護理教育人力概況報告》,五專體系的學生人數,佔整體取得執照的護理人力大宗,113年考取執照的近2300人,但高達63%的五專護生考完照後選擇升學,而非直接進入職場。
原因在於,五專體系畢業的護理系學生學歷僅有副學士,在現代社會對學歷的要求和期望下,五專學生考二技取得學士身分已成為趨勢,五專護生也不例外。此外,在職場上專科畢業的起薪和學士學位的起薪也有區別。
教育部曾於104年推動「護理產學攜手合作計畫」(以下簡稱5+2計畫),將五專護理系結合二技在職專班,透過與醫院簽約的方式,讓畢業生能在二技就讀的同時也在醫院服務、賺取薪資。但參與學生的比例相當低,看在護理學界眼裡,還是無法成為醫院護理人力缺口的解方。
「這個制度其實很辛苦,扣除上學、上班的時間以外,剩餘的時間會少很多。」國立台南護理專科學校(以下簡稱南護專)教授蔡秀美提及,南護專250位的應屆畢業生,平均一年只有10位學生參與5+2計畫,顯示計畫誘因不足。
醫院最累! 一人顧13人,護理師出走至診所
即將畢業的大學護理系學生陳同學(化名),由於家人罹患罕見疾病,高中選擇志向時決定投身護理行業。
「但我覺得壓力很大。我最驚訝的是實習後發現護理師的工作跟想像中完全不一樣。」職場工作環境和壓力,跟實際薪資不成正比,以及面臨到無法準時上下班、醫院步調過快、工作內容繁雜以及學姐學妹制等因素,讓陳同學決定畢業後直接到診所執業。他甚至時常會出現要不要繼續讀護理系的想法。
職場環境和理想差距過大,導致適應不良的問題常發生在新進離職護理師身上,護理學界稱為「現實休克」,而也是許多護理人力離開醫院的原因。
專科畢業的護理師賴妍蓁,第一份工作是在醫院裡耳鼻喉科、復健科和神經外科的綜合病房擔任臨床護理師。醫院也是專科老師期望護理系學生們首要投入的執業場所。然而在執業短短一年後他卻離開醫院,決定轉入一般診所就業。
「我覺得新聞上說的很多都是假的。」賴妍蓁說。在醫院工作的薪水看似豐厚,有些報導描述甚至上看新台幣6至7萬,但實際上底薪只有一半,其他都是靠加班和獎金補貼。
此外,表定12個小時的上班時間,算上加班就常常超過15個小時,「有時候如果再忙一點的話,可能只能睡5個小時左右。」過長工時加上通勤時間,導致他長期睡眠不足。
護理師普遍工時過長的主要原因,是護病比過高。
護病比是平均每個護理師和需照顧的病患人數之比例,衛福部每月公告各醫院的護病比,白班數值通常落在1:6到1:8左右,相較之下,澳洲昆士蘭省規定白班的護病比是1:4,台灣足足多一倍。
實情可能還更糟。
「病房的護病比,通常是1:10到1:13。」賴妍蓁指出,過高的護病比不只會造成護理師心力交瘁,甚至會損害病人的性命。
根據美國國家護理研究中心的統計資料,護理人員照護的病人應維持在4至6人,如果照護病人數每增加一人,病人在一個月內的死亡率會增加7%。
賴妍蓁不是唯一個選擇離開醫院的護理師。全聯會於今年4月公布的護理人員統計,19萬名執業護理師中,約12萬人在醫院擔任臨床護理師,這個群體自105年度開始便緩緩下滑,對比之下任職診所的護理師卻呈現上升趨勢。
表二/鄭丞傑製
即使醫院護理師比例去年沒有持平,由於醫院擴建和新建等原因,病床數也跟著增加,新進的臨床護理師並無法弭平需求,所以臨床護理人力依舊是供不應求。
臺護產理事吳珮妤表示,台灣護理師人數其實足夠,問題在於醫院與醫學中心的臨床護理師數量逐年降低,當局將重心放在提升護理考照率上,似乎搞錯問題的根本原因。
蔡秀美也表示,儘管面臨少子化的狀況,但「真正的問題不是製造不夠多畢業生,而是真正願意投入以及會留下來的人越來越少。」
「台灣醫院的護理勞動環境就像一個破洞的水桶,就算灌再多的水,水一樣會流掉。」 臺護產秘書高若想指出,人力不足的原因並非投入的人數太少,而是勞動環境不佳。只有改善勞動環境,新人投入才有意義。
沒加班費、庶務太多 關床潮惡性循環
在護理界超過20年的陳玉鳳說,護理職場有三高和三低,「高壓力、高風險、高工時,還有薪資低、勞動條件低、尊嚴低。」他一路從考上護理師、進入職場,到投入護理相關勞動權益的爭取,根據他的觀察,護理師每天需要承擔的就是三高、三低的不友善環境。
護病比過高導致醫院護理師普遍高工時,然而,多出來的加班時數卻常常拿不到應有的津貼。
首先是加班費常被低估。病房護理師林云茜說,交接班的一小時也算在工作,但「醫院會認為那是護理師的職責,不算是加班。」
此外,勞基法加班上限是12小時,但護理師常常加班時長超過上限,多出的時間醫院不會給護理師報加班。並且日班工作量也不小,但政府卻只推夜班獎金,導致日班護理師權益受損。
今年5月1日勞動節,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集結全臺醫事人員工會發起遊行,向衛福部表達對護理現狀的改革的急迫與不滿。圖二/台灣醫療工會聯合會提供
「護理師上要進病房、下要進廚房,」臺護產顧問林盛棠觀察,護理師會被交代很多非專業的庶務,例如清冰箱、掃廁所、儀器保養。然而,像儀器保養應由專業人員來處理,否則出事又是護理師要扛責。
醫院護理體系的學姊學妹制傳統,也是讓新進護理師打退堂鼓的原因。陳同學抱怨,很多學姐會兇學妹,讓他不願留下。「就算你被罵,你也只能忍著,畢竟他資歷比你深。」賴妍蓁也無奈表示,原先傳統是為了經驗傳承,但在很多醫院卻常常演變成職場霸凌。
種種原因下,臨床護理師的離職潮變成一種惡性循環,第一會發生的就是關床位。從今年四月到五月,南部醫學中心級的國立成功大學醫學院附設醫院,已經關了70床,就是因為病房護理師人數過少,陷入空有床位卻無法讓病患使用的窘境。
此外,醫院時常為了補足某科室的人力,會強迫護理師到非擅長的另一科室工作。高若想解釋,護理師若跨科支援,有非常多的東西要重新學,在不熟悉的環境執業同時要跟上快步調,帶給護理師們很大壓力。這樣的新問題也成為新進護理師離職原因之一。
不少醫院為了留住新進護理師,會簽長約並給予簽約獎金,但規定護理師提前離職,就要依比例歸還簽約金。然而,由於勞動環境惡劣,需多護理師寧願放棄獎金,也不願繼續待在醫院。
護佐制度缺乏配套措施 難以成為人力缺口解方
護理師專業人力不斷流失,新增輔助型人力也成為醫院的新方向。衛福部在111年提出「全民健康保險住院整合照護服務試辦計畫」,新增「照護輔佐人員」(以下簡稱護佐),目的是減少陪病家屬的負擔以及幫助護理師處理庶務。
羅運生認為,護佐有機會可以緩解護理師的工作量,但是衛福部並未明確定位護佐與護理師權責劃分。例如護佐要負責部分護理工作,還是只能處理日常照護,如餵食、翻身、洗漱等,規定至今不清楚,導致護佐目前在醫院的工作內容實際上是包山包海,像是協助傳遞文件、幫病人量血壓、幫忙補充護理用品等,全由各醫院自行劃分權責。
這就導致招聘護佐會遇到困難,造成護佐在醫院現場的效果大打折扣。實際上,醫院更常遇到招不到人的情況。
「招募其實很困難,因為護佐是比較勞力性質的工作。」蔡秀美補充。在職責區分上,護佐的工作範圍會是偏向付出勞動力的工作類型,像是輔助性的、非專業性的護理工作,比如說鋪床單,因此在台灣現行的狀況下,較難補足護理人力缺口。
護佐的管理也沒有明確規範,若護佐在工作時出現行為疏失,護理師是否有連帶責任?病患是否能夠安心接受護佐的照護?不完善的制度可能無法減輕護理師的工作量,反而加重責任。
「如果護佐出事的責任又回到護理人員身上,其實護佐在我們上班的環境中,又會是多出的工作量。」羅運生表示。
表三/沈韋彤製
台灣的護佐規劃,其實是借鑑美國的護理人力專業分級(見表三),以期減輕護理師負擔,但制度上護理師和護佐的權責範圍卻沒有明確的規定。
美國在護理專業上的分級,背後的分類邏輯關鍵在於護理師執照。病人的日常照顧作給護佐來進行,專業的護理工作如評估病人健康狀況,則交由持有執照的護理師,明確劃分工作和權責分屬。
護病比計算方式不符實情 應修法保障權益
著眼醫院的勞動條件問題,衛福部正在推動三班護病比入法,並以「奬勵先行」、「逐步推動」、「引領標竿」三原則的方式在醫院端推行。
但臺護產指出,現行護病比算法多有缺漏。目前護病比的計算方式,以護理師對上病床數,統計所有科別的平均,但這無法反應不同科別與病房的情況,台護產認為,護病比需要細分專科病房如急診與加護病房等,更細緻討論。同時,不僅規範醫院加強護病比,衛福部也應該增設懲罰機制。
目前護病比也計入兼職人員、護理長等情況,並不符第一線實際情形。後續在三班護病比入法之後,護師工會也希望用排除兼職、主管,以全職護理師人力對上病人計算的「人病比」,更能準確反映醫療現狀,並落實病人的健康權。
最後,對現職護理師來說,加入工會也是一種了解自身權益、了解職場問題、提出改善方案的方法。高若想認為,可以從提供護理學生勞動權益知識、培養學生法律觀念開始,讓學生了解如何保障自身權益,成為監督職場勞動環境的最後一道防線。
「別再情緒勒索」 護理師盼更好勞動條件
「犧牲就代表,你因為這件事情捨棄或拋棄一些你想要的東西。」病房護理師T描述。同樣是穿上護師服,在學生時代他可以得到成就感,但「為什麼工作上自我實現這塊就沒了?」目前的勞動現場讓他憂心。圖為護生執行護理工作穿著的護師服。圖三/黃同學提供
「余謹以至誠宣誓:『終身純潔、忠貞職守,盡力提高護理職業標準,勿為有損之事,勿取服或誤用有害之藥,慎守病人及家務之祕密,竭誠協助醫生之診治,務謀病者之福利。』」每到畢業典禮,護生都會宣讀兩百多年前傳承至今的南丁格爾誓約。想到護理師,不少人都會想到白衣天使南丁格爾犧牲奉獻的精神。
然而,犧牲奉獻的精神放在現在問題重重的勞動現場顯得過時,已經不足以支撐護理師繼續堅持職涯。
「我不否認這些人格特質必須存在,但要當成使命感,有點像是在情緒勒索。」病房護理師林云茜無奈。
執業一年的病房護理師W(化名)也強調,新生代護理師眼中,有應得的報酬、保障,才能滿足護理人員基礎的需求。
「你可以付出,但不可以沒有顧好自己。」 即將畢業的護理系洪同學(化名)最後這麼說。目前白班一個護理師照顧6到7個病人,面對緊繃的時間壓力和工作內容,勢必壓縮到病人的照顧品質。
護理師真正需要的不是犧牲奉獻,而是勞動環境要對症下藥改善,以及大眾對護理人員的尊重,才真正能挽救台灣的護理人才流失危機。